【顾炎武生平简介】顾炎武(1613年—1682年),字宁人,号亭林,江苏昆山人,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、思想家、文学家和爱国志士。他一生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,主张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其著作《日知录》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等,至今仍被广泛研究。
顾炎武生平简要总结:
顾炎武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,自幼聪慧好学,博览群书。明末社会动荡,他积极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,但最终未能实现理想。清军入关后,他隐居山林,潜心著述,致力于学术与教育。他提倡实学,反对空谈心性,强调经世致用,主张通过学习历史、地理、政治等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。他的思想在清代初期具有重要影响,被视为“经世派”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顾炎武生平大事记表:
时间 | 事件 |
1613年 | 顾炎武出生在江苏昆山,原名绛,字忠清 |
1627年 | 父亲去世,由母亲教导,立志读书 |
1639年 | 参加乡试,中秀才,开始关注时政 |
1644年 | 明朝灭亡,清军入关,顾炎武投身抗清 |
1645年 | 江南失守,顾炎武避走山东,继续抗清活动 |
1647年 | 被捕入狱,因拒绝投降而获释 |
1650年后 | 隐居山林,专心著述,游历各地考察地理、民生 |
1662年 | 完成《日知录》初稿,提出“经世致用”思想 |
1670年 | 编撰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,记录各地经济、政治状况 |
1682年 | 在山西曲沃去世,享年69岁 |
顾炎武一生虽未仕途显达,但他以学术为志业,倡导务实精神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的思想不仅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发展,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