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见泰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】“不见泰山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目光短浅、缺乏远见,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或局部的情况,而忽略了整体或长远的局势。这个成语虽然看似简单,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成语出处
“不见泰山”最早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下》:
> “不见泰山,而以为山小;不见江海,而以为水浅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一个人没有见过泰山,就会觉得山很小;没有见过江海,就会觉得水很浅。这说明人的见识有限,容易以偏概全,缺乏对事物全面的认识。
后来,“不见泰山”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用来比喻人目光短浅,看不到大局,只关注眼前的小利或局部情况。
二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见泰山 |
拼音 | bù jiàn tài shān |
释义 | 比喻人目光短浅,缺乏远见,只看眼前利益,忽略整体或长远的局势。 |
出处 | 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不见泰山,而以为山小;不见江海,而以为水浅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人眼界狭窄、缺乏战略眼光。 |
近义词 | 目光短浅、鼠目寸光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|
反义词 | 高瞻远瞩、深谋远虑、高屋建瓴 |
三、成语使用示例
1. 他只顾眼前的利润,完全不考虑公司长远发展,真是不见泰山。
2. 如果我们不能跳出局部来看问题,就容易犯不见泰山的错误。
3. 有些人做事只图一时之快,却不知后果严重,简直是不见泰山。
四、总结
“不见泰山”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经典《孟子》,强调了人的认知局限性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要具备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,避免因视野狭窄而做出错误判断。在现代社会中,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企业管理,都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格局与眼界,避免陷入“不见泰山”的误区。
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,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。